农民日报:不减少一分耕地 不闲置一寸土地
发布日期:2015-04-07 浏览次数:4681
提高耕地产出率,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产业园,开云手机登录入口龙亢农场——
不减少一分耕地 不闲置一寸土地
在开云手机登录入口龙亢农场,因为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现代农业、盘活建设用地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,以及垦地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,不仅让农场职工多包地多种粮并住上了新楼房,而且还带动周边农村合建产业园区,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,让大批农民实现就近就业。
农场职工魏群是土地高效利用的受益者,分享到了土地生“金”的红利。2014年,魏群通过土地流转,承包耕地180亩进行“麦稻轮作”高产种植,小麦、水稻平均亩产分别为510公斤和700公斤,当年就将42万元的纯利润揣进了自己的腰包。
耕地向大户集中,提高种田效益
农业是农场的主业,是立垦之本。近年来,龙亢农场先后投入近3亿元,加强农田基建,全场耕地已形成田成方、林成网、渠相连、路相通、土肥沃、渠硬化和灌排配套的现代标准化农田格局。
农场常年种植大宗农作物的耕地约3万亩,而职工有1585人,人均耕地不足20亩。如何解决人多地少、土地产出率低的难题,农场开展农业经营体制改革,围绕土地做文章。
农场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作为主攻方向,通过土地流转,大力培育种养大户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,增加职工收益,带动周边农民种粮效益。
他们逐步收回退休人员、管理人员和种田水平低下的职工土地,将这些农田集中连片,按照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,以200-300亩为单位面向种田能手进行公开招标租赁,并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工向二三产业转移。
目前,农场单一从事农业种植的职工仅有420人,拥有200亩以上耕地的种田大户65户。由于土地实现了规模经营,加速了农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、集约化、信息化和产业化。2014年,全场3万亩小麦平均单产稳定在580公斤,其中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单产达648公斤。
农场鼓励职工发展高效农业,引导职工把“身份田”建成“高效田”。除了确保粮田面积外,还因地制宜发展果蔬等产业。目前,农场已经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23个,形成了以大棚西瓜规模种植为主的高效农业群。
烟袋湖种植合作社发展大棚西瓜产业,实行土地集约连片种植。该合作社虽然面积不到全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%,而产值收益占比达到了43%,种植西瓜的职工每亩增加收入近9000元。
盘活建设用地,实现安居又乐业
龙亢农场城镇建成区面积2.5平方公里,居住人口3万人,已成为当地9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副产品、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和经济、文化、信息中心。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,他们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,提高商业土地市场利用率。
近年来,农场实施城镇滚动发展计划,在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同时,还利用土地指标内部置换的办法,推动城镇新区开发建设。
按照市场化操作,农场成立了安徽龙亢房地产开发公司,通过招拍挂方式,盘活城镇土地194.5亩,相继建成了龙亢农贸大市场、玫瑰苑小区、通和·碧水湾小区等项目,建成住宅、商铺2800多套,实现销售收入4.5亿元,拉动社会投资2.5亿元,在改善农场职工居住条件的同时,还解决了1万多个农民进镇生活、创业的问题,在高效利用土地上,实现了“产城融合”发展。
龙亢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朱新权说:“公司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,除了改善农场职工居住条件外,还要逐步让周边农民都能进镇上楼居住,让他们在‘安居’的同时更能‘乐业’。”
创业园释放土地活力,用地指标还需支持
在创业园区发展基础上,龙亢农场与周边怀远县联手以建设“产城一体化”的产业新区和打造怀远县域经济的西部“增长极”为目标,共同建设龙亢经济开发区,以农场国有土地上的创业园为基础投资建设,按照产城一体、城乡统筹、节约用地、宜居宜业的要求,力争建成产业特色鲜明、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,开发开放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,以及功能完善、环境优美的新城区。
目前,创业园入驻企业23家,引进项目18个,涉及食品加工、粮食仓储、生态养殖等行业,吸引周边农民5400余人就业。
在探索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中,还存在着一些农场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:高标准基本农田路、渠、涵、闸、桥、站尚未完全配套,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;建设用地指标不足,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。为此,农场呼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农场土地治理、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投资强度,加强对农场城镇建设用地的调研,科学有效下拨建设用地指标,缓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压力。(农民日报2015年4月7日08版,李峰)
- 上一篇:安徽新闻联播:大圹圩再造一个新农场
- 下一篇:中国日报网:这份责任要担当